TikTok、AliExpress、微信因违反欧洲隐私法被起诉!被质疑“透明度不如美国平台”?中企出海合规挑战升级
元吉拉美
2025-08-02 12:35
三家中企被诉违反GDPR 数据合规成出海“必答题”

三家中企被诉违反GDPR 数据合规成出海“必答题”

隐私响应机制遭质疑,欧盟数据治理挑战中企合规能力

在全球数据合规监管趋严背景下,隐私保护已成为企业出海的核心合规议题。2025年7月17日,奥地利隐私组织Noyb向比利时、希腊和荷兰的数据保护机构提交投诉,指控TikTok、AliExpress(速卖通)和微信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未有效履行用户“数据访问权”义务[k]。

Noyb指出,中国应用在数据透明度方面表现不及美国平台,引发欧洲媒体广泛关注,也为中企海外合规敲响警钟[k]。

三平台数据响应机制被指违规

根据《Forbes México》报道,Noyb指控三家平台在回应欧盟用户数据访问请求时存在严重缺陷,涉嫌违反GDPR第15条[k]:

  • TikTok提供的数据文件格式混乱、内容不完整,难以解读和使用;
  • AliExpress仅允许用户下载一次加密数据,操作复杂,被认定为“技术性回避”;
  • 微信对用户请求未作任何回应,涉嫌无视GDPR权利要求[k]。

Noyb律师Kleanthi Sardeli表示,企业热衷于收集数据却消极回应访问请求,既违法也损害用户信任[k]。

该组织强调,GDPR规定仅可在接收国具备同等隐私保护水平前提下进行数据跨境传输。由于中国法律未对政府访问个人数据作出实质性限制,Noyb认为中企难以保障欧盟用户数据安全,存在重大合规风险[k]。

若监管机构裁定违规成立,企业将面临全球年营业额4%的罚款。以阿里国际为例,潜在罚款额或高达1.47亿欧元[k]。

此次投诉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Noyb曾对Shein、Temu、小米等平台提出类似要求,并推动部分整改,此次行动被视为其对中企长期合规监督的延续[k]。

中欧数据治理差异凸显制度挑战

欧盟GDPR确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权属理念,赋予用户知情、访问、下载、删除和更正个人数据的法定权利[k]。

相比之下,部分中国平台仍以“技术导向”或“运营效率优先”处理数据请求,常以系统限制为由规避义务,暴露出制度适配短板[k]。

在跨境数据传输方面,中企面临三大挑战:

  • 若数据可能回传中国总部,将面临法律合规风险;
  • 即使建立本地数据中心,也需配套透明可查的数据访问机制;
  • 缺乏欧盟本地数据保护官(DPO)或代表,难以及时应对监管调查[k]。

Noyb的投诉正是针对这些结构性问题引发的实际执行漏洞[k]。

构建合规体系:中企出海必由之路

数据合规已从基础合规要求,升级为企业全球治理能力和品牌信誉的核心体现[k]。

为实现可持续出海发展,中国企业应重点构建以下合规能力:

  • 建立标准化数据访问响应流程,确保用户可在规定时限内获取清晰、可读的数据副本;
  • 实现数据处理全流程可视化,支持审计与监管审查;
  • 设立本地DPO、合规团队及欧盟代表,保障监管沟通畅通;
  • 审慎管理跨境传输,签署标准合同条款(SCC),开展数据保护影响评估(DPIA);
  • 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数据文化建设,将隐私保护纳入企业战略与品牌价值体系[k]。

这不仅是流程优化,更是组织文化与治理理念的深层变革[k]。

随着全球数据监管趋严,拉美等地亦在推进本地化法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日趋复杂[k]。

唯有真正将隐私保护内化为企业制度逻辑,中企方能在国际规则博弈中赢得话语权。隐私合规已非附加题,而是决定企业是否具备全球运营“通行证”的关键门槛[k]。

当前事件再次警示:出海不仅是市场拓展,更是制度适配能力的全面考验。能否建立可信、透明、合规的数据治理体系,将决定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全球化长期发展[k]。

 

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内容源于网络
AliEx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