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岛封关在即(2025年12月18日),零关税政策将覆盖74%的商品类别,并惠及岛内居民。这一重大政策调整本应利好免税龙头企业中国中免(中免),但其2024年业绩却出现显著下滑[k]。
营收下降27%,净利润缩水36.4%,四季度跌幅高达76.9%,在政策红利预期强烈的背景下,中免为何遭遇“寒流”?面对免税特权逐步普惠化,中免如何避免沦为“平庸服务商”?本文深入剖析其转型战略,为海南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参考[k]。
尽管海南封关带来综合税负最高可降43%的利好,中免却面临三重压力:[k]
一是客流外流,国际航线恢复导致消费者转向出境购物,海南离岛免税消费额下降近30%;[k]
二是竞争加剧,免税牌照扩容叠加国际零售商与本土美妆品牌入局,市场日趋白热化;[k]
三是核心优势弱化,封关后普通商家或可享零关税,中免原有“关税+其他税”双重优势将缩减为仅剩9%的其他税,护城河面临挑战[k]。
当免税从“独家特权”变为“普惠机制”,中免亟需重构竞争力[k]。
1. 角色升级:从“采购商”到“智慧平台商”
中免正由传统零售商转向平台服务商:[k]
推行联营模式,与LV、爱马仕等品牌采用“保底租金+销售分成”,降低库存压力,提升周转效率11天;[k]
激活3800万会员数据资产,为品牌提供客群画像与价格策略支持,拓展数据服务收入;[k]
输出全球供应链能力,通过米兰-海口货运航线等资源,为中小免税商提供跨境物流服务并收取佣金[k]。
2. 场景融合:打造全渠道消费体验(O2M)
突破免税城物理边界,构建无缝购物场景:[k]
依托腾讯智慧零售系统,实现“线上云货架”,支持酒店、邮轮等场景VR购物与直邮服务;[k]
推动消费时段从“离岛前两小时”延伸至“72小时沉浸式旅程”,2024年线上复购率提升17%;[k]
试点“免税+有税”混合业态,覆盖小额即时需求,防止消费流失[k]。
3. 品牌重构:分层运营,抢占多元客群
中免实施差异化品牌策略:[k]
联合华为、Qeelin等国货品牌出海,新加坡樟宜机场门店国货占比已达35%;[k]
针对本地居民推出会员仓储店,以奶粉、日化等刚需品类锁定高频消费;[k]
借力韩国代购乱象,以“100%海关监管正品”吸引客户回流[k]。
短期杠杆:释放现金流
封关后免征替代退税,预计释放18%-25%资金占用:[k]
60%用于竞标机场口岸店(2024年已中标白云机场等10个);[k]
30%投入岛民消费券(2025年春运拉动66亿销售额);[k]
10%升级数据中台,精准营销使获客成本下降40%[k]。
长期支点:重塑定价权
针对不同消费层级精准布局:[k]
大众市场(≤3000元):主推高性价比韩妆与国货,利用韩国代购不稳定性;[k]
中高端市场(3千-1.2万元):强化机场提货绑定(北京机场增长115%),发挥对比香港免税额度优势;[k]
顶级消费(≥5万元):依托海南“补税豁免”政策(较日韩节省20%),制造显著价差吸引高净值客户[k]。
中免转型面临三大挑战:[k]
一是戒断“政策依赖”,海南营收占比达51%,需防范封关初期因“二线管住”执行不畅引发的现金流压力;[k]
二是防范“数据双刃剑”,3800万会员数据若管理失当,可能引发合规风险(如《数字经济安全法》约束);[k]
三是平衡“平台与品牌”关系,当香奈儿等国际大牌开设直营店,中免作为平台方的定位将面临竞合博弈[k]。
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指出,中免的转型本质是将依赖政策的“偶然利润”,转化为基于数字化与生态协同的“可持续价值”[k]。
其主动打破传统“免税货架”模式,意在封关变革中锻造全球竞争力的零售生态平台,为海南跨境电商提供重要启示:唯有拥抱变化、生态协作、深耕用户价值,方能穿越周期[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