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零售业十大事件
职业零售网
2025-07-16 19:49

2025上半年中国零售行业十大事件盘点:变革加速,格局重塑

从阿里剥离大润发、永辉调改,到胖东来走出许昌、奥乐齐进军江苏,零售业迎来深度调整

随着宏观环境的迭代与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中国零售行业正经历深度变革与结构性调整。

2025年已过去一半,上半年(1月-6月)零售行业发生了阿里出售大润发股权、胖东来走出许昌、永辉超市启动大变革、奥乐齐走出上海、人人乐退市、山姆大区架构调整等10大零售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直观反映了市场格局的动态变化,更暗藏着零售行业的新发展逻辑。

阿里出售大润发股份

今年1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与德弘资本订立协议,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总数约78.7%。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子公司及New Retail将有权就待售股份收取最高金额约131.38亿港元(约合12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75港元/股。其中,阿里巴巴集团出售高鑫零售73.66%股份,所得款项总额约122.98亿港元。

2月28日,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买卖协议交割已于2025年2月27日在香港完成。

交割同步,高鑫零售发布重要人事变动公告:黄明端辞任董事会主席,由德弘资本CEO华裕能接任;王冠男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成员,梅梦雪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成员。

3月27日,高鑫零售再发公告,黄明端辞任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成员,相关职务由梅梦雪接任。这一系列变动标志着大润发正式从“阿里时代”迈入“德弘资本时代”。

业绩方面,高鑫零售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半年内,公司营收347.0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57.58亿元下降3%;但期内利润达1.8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上年同期亏损3.78亿元。

进入德弘资本时代后,大润发的区域战略调整也逐步落地。5月26日,大润发已裁撤华中大区总部,原华中大区覆盖的湖北、江西市场并入华东大区,川渝、湖南市场并入华南区,西北市场并入华北大区。

另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15日,高鑫零售CEO沈辉率队到访胖东来,与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及高管团队深入交流。外界一度猜测,随着新资本入局与管理层更替,大润发可能效仿永辉、步步高启动“胖东来式”调改,但目前尚未有更多动态披露。

胖东来“走出许昌”

3月21日,胖东来商贸集团轮值总经理关晓娜表示,胖东来将以许昌为中心,辐射郑州、新乡等地,通过新店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作为新乡现有“大胖”“小胖”门店的升级项目,“三胖”综合体于2025年1月17日签约落地。该项目签约面积从原计划的3.28万平方米扩容至6.83万平方米,含685个地下停车位,其中商业空间达6万余平方米。已确定于2025年国庆节正式营业。

2025年2月,胖东来官宣进军郑州,这一动作被视为其“走出许昌”的关键一步。3月19日,创始人于东来确认:郑州首店选址高铁东站东广场东地下商业广场,目前正加快设计。

郑州高铁东站东广场总建筑面积36.99万平方米,地下空间规划5207个停车位。按规划,该店将涵盖超市、医药、餐饮、礼品中心、图书、咖啡等业态,计划2026年元旦前开业。

作为许昌本土核心项目,“梦之城”定位超大型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50亿元。业态涵盖百货、超市、电器、珠宝、电影、餐饮、酒店等,预计2025年年底开工,建设周期三到五年。

值得一提的是,据胖东来官网披露,2025年上半年合计销售额117.07亿元,其中6月单月销售额16.80亿元。超市仍是核心增长点,上半年累计销售63.50亿元,占总销售额的54%。

永辉超市启动大变革

3月17日,永辉超市在福建福州召开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会上,董秘黄晓枫宣布:公司董事长由张轩松担任,同时设立改革领导小组,由第一大股东叶国富出任组长。

叶国富明确2025年永辉的核心目标是“减亏”,抓手为“三提两降”(提人效、提业绩、提毛利,降成本、降费率),并提出“433 规划”以“四化”“三力”为支撑,推进“三大变革”:组织变革、运营变革、供应链变革。

同日公告显示,公司完成了组织架构调整。选举张轩松为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拟聘任王守诚、罗雯霞、曾凤荣、林红东、吴凯之、甘旺亨为公司副总裁,其中吴凯之兼任财务负责人,黄晓枫为董事会秘书。

针对具体业务,叶国富公布门店调改计划,2025年调改约200家门店,关闭250-350家低效店,计划2026年完成所有存量门店调整。自有品牌方面,2025年将上架60支新品,孵化至少10支亿元级超级单品。

3月29日,永辉2025年度全球供应商大会上,叶国富进一步明确转型路径:顺应零售业向“用户与产品为中心”的品质时代升级,坚持“胖东来模式”的品质零售路线,打造适合中国主流家庭的国民超市。

6月25日,永辉超市公告高级管理人员调整,公司聘任佘咸平为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强化商品方面的布局。

截至7月12日,永辉已完成全国133家门店“胖东来模式”调改店,预计9月底前,调改门店将突破208家,覆盖75座城市。

ALDI奥乐齐走出上海

3月13日,ALDI 奥乐齐中国董事总经理陈佳宣布,奥乐齐正式进军江苏,苏州方洲邻里中心店、无锡圆融广场店两家首店将于2025年4月19日同步开业。

作为以“低价高质”著称的零售品牌,奥乐齐自有品牌占比超90%,通过精简SKU、垂直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目前已开发13个自有品牌、近2000款商品。

自2019年在上海开设首批试点店以来,奥乐齐通过“不设会员费、小包装商品、自助收银”等设计快速积累口碑。截至2025年7月14日,全国门店已达74家。

陈佳表示,“好品质、够低价”的商品会赢得顾客青睐,未来将以稳健节奏推进本土化,让“有品质的低价”惠及更多城市。

物美加入“胖东来调改潮”

3月21日,经过一个多月的闭店调改,物美首家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自主调改店——北京学清路店正式开业。

改造后的门店变化显著:主通道从2.2米拓宽至4米,商品总数精简至1万支,与胖东来商品体系相似度近90%;引入68款胖东来同款商品;基层员工平均薪资上涨50%,最低月薪达6000元。

物美集团新闻发言人许丽娜表示:员工满意度也是此次调改重点,形成“员工满意-服务提升-顾客复购”的正向循环。

按照规划,物美将以学清路店为模板,2025年内完成全国30余家重点门店的调改升级。

此外,物美宣布将北京6家门店改造为全新折扣品牌“物美超值”,预计7月25日重新开业。

京东七鲜加速推进“1店+N仓”模式

3月26日,京东七鲜计划于2025年底前,将北京地区的店+仓总数扩至100家以上,实现对北京全域的覆盖。

6月30日,京东七鲜已与天津嘉里汇完成签约,并在下半年计划在北京、石家庄等地新增商场店。

作为京东旗下自营零售品牌,七鲜涵盖超市、社区生活店等业态,目前以北京、天津为核心覆盖区域。

据《2024年中国超市TOP100》榜单,京东七鲜以40亿元销售额、66家门店位居第38位。

沃尔玛中国战略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1日,沃尔玛中国已宣布关闭或关闭的大卖场至少有9家,涉及上海、广州、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

沃尔玛中国表示,正专注于业态升级转型:全面提升商品力,加大门店改造投入,并积极探索中型门店与社区店等新模式。

截至2025年6月,处于测试阶段的社区店已在深圳落地3家。沃尔玛曾于2018年尝试社区店模式,后于2021年关停。此次重启更侧重“小而精”。

与此同时,山姆会员商店持续锚定都市中产家庭客群,以“高品质生活解决方案”为核心,在快速扩张中坚守三大战略:强化品质管控、深化差异化选品、构建稳定规模供应体系。

零售行业大调整:山姆组织优化、美团优选转型、人人乐退市

山姆大区重构,扩张提速

2025年5月,山姆会员店对中国大区组织架构进行重大调整,将原有6个大区扩展为7个,新增江苏、浙江两个独立大区。此举有助于提升区域运营精细化程度。

此次调整后,山姆大区分布为:南区、深圳区、江苏区、浙江区、上海区、北区、中区。原东区并入江苏区,原中区、北区部分城市划归调整。截至2025年5月,山姆在华运营56家门店,单区年销售额可达百亿级。

上半年,山姆新开武汉江岸、嘉兴、合肥3家门店;年内计划再开深圳宝安、北京昌平、上海金桥、广州荔湾等4家一线城市门店,并在中山、张家港、扬州、无锡等新市场布局。根据最新计划,山姆未来年均新增门店8-10家,较2023年增速提升30%。

美团优选全面收缩,转向即时零售

6月23日,美团优选在全国19个省区市停止运营,仅保留广东及浙江部分地区业务。此举标志着美团零售业务重心转移,全面聚焦即时零售领域。

此次调整涉及团队分流,部分员工调至“N项目”负责小象超市线下门店营运,其余通过内部机制调配至其他业务线。美团将深化闪购业务,拓展3C家电、生鲜食品品类,优化“30分钟达”体验;小象超市将覆盖所有一二线城市,并打造直采全国200个优质农产区商品的供应链体系。

分析认为,此轮调整体现美团零售业态向“时效性”和“本地化”升级的趋势,同时也契合其优化新业务结构、实现盈利改善的目标。目前,美团筹备的硬折扣线下超市“快乐猴”已签约约10家门店,杭州首店预计8月29日开业,2025年计划开设约10家。

人人乐黯然退市,一代超市王谢幕

7月4日,曾是国内“超市王”的人人乐正式摘牌退市。因2024年净资产为-4.04亿元等原因,触及深交所退市规定,6月13日进入退市整理期,最终总市值仅约1.58亿元。

人人乐1996年成立于深圳,曾创下首家大卖场日销120万元纪录,与华润万家、新一佳并称广东“三大巨头”,2010年营收突破百亿元。然而自2012年首次亏损以来,连续多年陷入经营困境。

尽管通过资产出售、控股权转让等方式短暂“续命”,但始终未能扭转局势。2024年营收仅14.3亿元,同比大降49.86%,门店从百余家锐减至32家;2025年一季度营收仅1.29亿元,同比下滑77.81%,亏损7961万元。

展开查看全文
文章来源:【职业零售网】公众号,原文《2025上半年零售业十大事件》,大数AI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