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亚马逊Prime Day于7月8日-11日首次延长至96小时,全球销售额突破85亿美元,同比增长22%。美国站贡献45%销售额,欧洲、日本及新兴市场(如巴西、中东)增长迅猛。Adobe Analytics预测显示,美国电商销售额预计达238亿美元,相当于两次"黑五"线上销售总和,创历史新高。
根据卖家反馈和第三方数据,今年的大促开局与预期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卖家单日销量暴涨数倍,迎来爆单狂欢,而另一些卖家则销量平平,甚至不及平日,只能在陪跑中黯然神伤。
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今年,亚马逊针对参与促销商品的定价要求显著升级,核心内容概括为三点:
从大量卖家反馈来看,今年 Prime Day 的促销设置充满“迷雾”。
1.折扣频繁波动,系统说变就变许多卖家本已通过的 20% 折扣设置,次日竟被系统强制要求提升至 25% 或更高。“系统说我的价格高于历史最低价,可我产品从没打过折。”一位卖家无奈表示。他还发现,系统推荐的“历史低价”每半小时都在变,这使得价格几乎陷入螺旋式下探。
2.BD促销也受牵连“如果不下调折扣, BD 标签就会被取消,甚至直接下架。”一些卖家反映,就连原本已经上线的 BD 促销也面临强制重新提报。
总的来说,目前大促促销设置的三大痛点:
在这样的机制下,卖家不仅要让出更多利润空间,还需要时刻紧盯系统状态,应对促销政策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而这种不确定性,在分秒必争的大促窗口期,无疑成为了卖家最大的成本负担。
此外,今年 PD 促销活动的主页面出现一个重大调整:所有参与大促且带有 Prime Day Deal 标签的产品,在这个页面上,价格信息被隐藏了!
这与往年不同:过去主页面会直接显示折扣价格,但如今用户必须点击进入详情页才能看到具体价格。
业内人士认为,页面改版后价格被隐藏,意味着在当前巨大的流量面前,其实无需过度将价格调得过低。因为在价格不显示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浏览商品时理智程度会有所下降,往往更倾向于“看好就买”。
不少卖家认为,亚马逊平台的意图可能是为了让卖家避免陷入过度内卷的恶性价格竞争。在价格不透明的情况下,卖家无法像以往那样单纯通过压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而是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等方面。
但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却会让卖家陷入两难:若遵循折扣要求持续降价,会压缩自身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亏损;若坚持合理定价,又可能因不满足折扣要求而无法获得促销标识,错失大促流量。
这会让卖家的定价策略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在满足平台规则和保证自身利益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
面对平台规则频变与系统波动带来的双重不确定性,卖家如何在不依赖“低价”之下突围?
我们建议聚焦以下几个方向:
长久来看,卖家若想要在不依靠低价竞争的情况下提高销量,应把运营重点更多地放在产品展示和宣传文案上:优化产品图片,写出更有吸引力的标题和描述,突出产品的独特优势,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会员日结束,类目格局正在重塑。你如果已经冲上来了,现在就是观察对手变化、为下一轮增长蓄力的关键节点。
老对手:有没有因为价格或策略问题掉队?
新对手:有没有趁会员日趁势杀入,成为你新的竞争者?
建议围绕以下 4 个关键维度进行竞品分析:
趁现在还有“会员日热度延迟”,把该补的补上,该稳的稳住,你的链接就有可能真正脱离“促销依赖”,进入长尾自然转化阶段。
下半年的旺季已经开启,亚马逊卖家如何搭建下半年广告结构,在黑五网一圣诞节等大促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