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关于新品上架三个月冲上亚马逊Best Seller榜单的文章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部分质疑声——有人认为这是价格战的结果,也有观点指出是靠广告堆砌,甚至还有人怀疑是否采用了“黑帽”手段。
事实上,作为刚入行几个月的新人,在精细化广告运营方面,显然难以与资深跨境卖家匹敌。但在选品上,作为外贸工厂,我们却具备天然的优势。
许多人误以为,工厂参与跨境电商的最大优势在于成本控制。其实不然。在制造链条中,永远会有比我们更具成本优势的存在。真正让工厂与众不同的,是我们多年深耕跨境市场积累出的独特“选品信息差”。
外贸工厂的选品核心能力体现在:长期接触海外买手、持续追踪市场需求、掌握最新设计趋势及供应链动态等方面。
我们的业务员每天对接海外采购客户,设计师与开发人员密切关注产品迭代,B端运营团队紧盯阿里国际站数据走向,并通过每年全球参展,实地捕捉潜在热销信号。
这些并非AI能轻易替代的知识积淀,构成了工厂独有的市场情报库。
很多跨境卖家依赖榜单、搜索指数来判断趋势,但我们发现:有些市场趋势其实是“先供给后需求”的逻辑关系——某些热卖元素并不会立即显现在关键词数据或New Release榜上,但却早已出现在一线品牌的采购清单中。
正如iPhone问世前,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对触控交互设备有如此强烈的需求;许多热销产品的灵感来源,往往源自于高端市场的前瞻布局,而非大众反馈。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值得深思:“你以为这件蓝色毛衣是你自己选的?其实是这个屋子里的人替你做了选择。”这同样适用于电商选品领域。
乐子建议,外贸工厂可以结合线下渠道热销款进行线上产品开发,善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但切忌照搬复制。
一方面要规避专利侵权风险,另一方面必须考虑不同平台、渠道之间的消费群体差异。
现实中不乏因照搬线下爆款导致平台滞销的案例,更严重的甚至遭遇品牌方TRO起诉维权。近期就有同行因为未经授权销售国外品牌款式被速卖通下架并面临法律追责。
每一家电商平台的用户画像都有区别,不能盲目套用同一策略。例如,TIKTOK上的短视频爆品不一定能在亚马逊热销,反之亦然。
因此,选品上线之前,务必分析目标平台消费习惯、竞争结构和品类特性,结合本地化特征做出相应调整。
总之,外贸工厂不必被所谓高大上的数据分析与复杂运营技巧吓退。我们在跨境电商战场上最有力的武器,就是那个多年浸润于外贸前线、深谙海外市场运作规则的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