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吉祺
在“创意即资产”的新时代,戛纳国际创意节依然是广告营销行业的重要风向标。
“AI不会毁掉广告,但它也不会拯救它。”苹果全球营销副总裁 Tor Myhren 的这句话为今年戛纳定下了基调——在算法时代下,从业者重新思考“创意的意义”。
相较去年,今年戛纳关于AI的讨论更加理智。苹果副总裁 Myhren 认为,“真正的出路来自于人类的感知力”。他在演讲中分享了 AirPods 广告案例,该广告通过模拟听力损失者的感受,引发广泛共鸣,成为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假日广告。
他强调,“广告的核心是创造情感共鸣,这是算法无法复制的”。现代汽车的《Night Fishing》广告也体现了类似观点,通过人与科技边界的情感表达,传达品牌对“人本精神”的理解。
小红书CMO之恒同样强调“真实的人、真实的影响力”,分享了平台三个关键选择:坚持以UGC内容为主、采用双列信息流、维护社区氛围。
Adobe CEO Shantanu Narayen 提出:“创意、营销和客户体验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被重构。”其推出的 GenStudio 平台以 AI 实现规模化个性化内容生产,并打通营销、销售协同链路。
品牌方与代理公司则更务实地看待AI的价值,例如 Visa 和雷诺案例均体现AI在“响应用户意图”中的高效作用。Visa 强调:“AI 不应试图代替创意叙事,而是作为倾听与反馈工具。”
戛纳评委指出:“没有效果的创意是自我表达,有效果的创意才是品牌表达。”当前市场环境推动创意与商业结果进一步融合,但效果评估并非局限于短期ROI,而是关注品牌心智占有率提升、用户留存等长期复利。
亨氏广告案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It Has to Be Heinz》获得创意实效最高奖,而“调味卷帘门”案例则带动抖音搜索指数增长超1500%、电商销量提升30%。
本届戛纳强调“创作者即品牌”,主张品牌信任创作者主导圈层语言,而不是提供模板式briefing。Magnum 与 Miley Cyrus 的合作证明,让艺人主导创意开发,反而更易赢得共鸣并推动销售。
CaptainPuffy在业界发表犀利观点:“很多品牌的营销创意总监都是一个70岁的老人,什么都不懂。”她13岁开始接触流媒体,目前在Twitch拥有150万粉丝。她强调品牌应学会交出控制权,“当我接受品牌交易时,我想要创意自由。如果品牌提供一个无聊的brief或不自然的措辞,内容表现势必不佳,最终双方都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当前,创作者经济已从“流量资产”演变为真正的“商业引擎”。例如Modibodi推出《I’m Dying Inside》系列,通过创作者分享真实生理痛苦的故事,在4周内实现1200万次观看、91%的用户参与度提升以及75%的销售增长。
Chipotle与网红合作推出的“吃播生存包”在55分钟内售罄,社交媒体的自传播效应远超传统广告投放;Adidas的“Superstar Concha”则借由挑战赛和用户原创内容(UGC)热潮,在一周内清空库存。
这些案例充分表明:创作者内容不仅在于讲故事,更能够驱动销售转化、积淀品牌资产并影响文化趋势。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品牌是否愿意真正放权——这个过去被回避的话题,正在成为行业公开讨论的重点。
戛纳创意节从来不只是奖项发布地,它更是映照行业趋势的镜子。2025年的戛纳既未沉溺于技术狂欢,也未回归传统叙事,而是清晰指出创意的核心价值仍在于真实的人、洞察与连接。
在生成式AI、预算压力、品牌信任重建等多重挑战下,优质创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奇思妙想”,而是品牌长期运营的复利杠杆,是能沉淀为品牌资产、推动文化影响力并促进复购的战略资源。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创意人角色正发生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家,而是兼具技术理解力、数据洞察力与人性化沟通能力的系统构建者。
这并非创意的终结,而是创意的重构。